跳至主要内容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

 


中庸[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小戴礼记》第三十一篇,作者孔伋宋朝学者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中道及常理”之意。[1]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而三字经云:“中不偏,庸不易。”

《中庸》提出,“”赋予万物“性”。“性”是万物之所以存在的“”。按“理”而生活,完成天所赋予的使命,就是“”。《中庸》指出道对于人来说是各有不同的。区别,调整各种不同的使命,使之成为大家都遵守的原则,被称为“修道”,即“教”。“性”、“道”、“教”之论指出了人被“天”赋予使命以及使命的重要性。这也是全篇的宗旨。[2]强调“”的重要,诚即是《大学》中所述说的“诚意”。“诚”是人先天的本性,“明”是与“诚”相生的。由诚而达到明,再由明至于诚。[3]不诚无物”,至诚的人才能充分的发挥本性与感化人群,进而成为人们的最高典范。朱熹特将中庸重新编订,分成三十三章,称为中庸章句,大致是论述下列三重点:(1)首言道出于天,而道的本体备于己而不可离,遵此道而修是为教。(2)次言存养省察之要,重在戒慎恐惧以慎独。(3)终言天地育养万物,圣神功化之极的至高境界-无声无臭。《中庸》一文中多次引用孔子的言论及《诗经》的篇章以解释其理念。

争议[编辑]

作者[编辑]

作者是谁尚无定论,一说是孔子嫡孙子思(即孔伋)所作(子思著《中庸》),另一说是秦代汉代的学者所作。史家司马迁认为《中庸》是由子思(即孔伋)所作,以下是对作者身分的几种说法及其论据。

孔伋作[4]
非孔伋作,必出孟子之后[4]
  • 论据:
    • 清代袁枚认为,《论语》、《孟子》提及山岳之名,均称泰山;而《中庸》独称华岳,疑出于西京儒士附会。
    • 清代崔述《洙泗考信录》认为:
      • 孔孟之言,均平实切用;惟《中庸》探赜索隐,欲极微妙之致。
      • 《论语》之文,应该是曾参门人所记,正与子思同时。《论语》文句简洁易明,《孟子》文句通畅详尽,然而《中庸》文句则繁复隐晦。
      • “在下位”以下十六句,亦见于《孟子‧离娄》。传统认为是孔子的言论,子思述说并传予孟子。但孔子名言甚多,孟子引述时必称“孔子曰”,为何偏偏在这里不同?
部分孔伋作[4]
  • 论据:日本学者武内义雄《子思子考》:
    • 《中庸》本《子思子》首篇(隋书音乐志引梁沈约:“中庸:取子思子”)
    • 《中庸》上卷(一至十九章)及下卷(二十章以后)思想、文体、内容均异。上卷尚有子思旧文,应写于战国初期,下卷则写于秦末。
    • 下卷第二十八章第二段:【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四句,可证实为后所注。而汉初因秦始皇焚书,汉儒搜集幸存之书,力于恢复内容,并独尊儒术,推测本书为当时引儒家典籍加以撰写而成。

论据:台湾姜广辉 《郭店楚简与早期儒学》:不能因为《中庸》中有“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语,就推翻“子思作《中庸》”的成说。[5]

中庸一词的意思[编辑]

宋明理学传统阐述中庸的字面意思是:“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然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宋明理学传统对于中庸的阐释有所错误。他们认为先秦“中庸”一词所谓的“中”乃是指“心中内在”的修持功夫,而非是指“不偏不倚处于中间”的行持处事。这两方的思想差异可以参考下述外部链接的相关资料。

再参照《大学》:“此谓诚于中行于外。”二者其实兼而有之,“心中内在”的修持工夫若不失其正,其行止自然“不偏不倚处于中间”。

注疏[编辑]

参见[编辑]

注释[编辑]

  1. ^ 郑玄《礼记正义》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
  2. ^ 朱熹《中庸章句》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3. ^ 《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4. 跳转至:4.0 4.1 4.2 陈耀南. 典籍英華上冊. 台湾: 台湾学生书局. 1982年5月: 55 (中文).
  5. ^ 姜广辉. 郭店楚簡與早期儒學. 国学论文. 2006 [2017-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参考文献[编辑]

延伸阅读[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 《礼记/中庸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 《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中庸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社会主义(英语:socialism)是一种政治、社会、经济哲学,包括各种以社会共有生产资料为特点的经济与社会体系。[1][2][3][4][5][6][7][8][9][10]其中,社会共有生产资料可以通过国家拥有、集体拥有、工人自治、劳工合作甚至公民持股达成。每一种都认为应该由社会控制生产资料。

  社会主义 (英语: socialism )是一种 政治 、 社会 、 经济哲学 ,包括各种以 社会共有 生产资料 为特点的 经济 与 社会体系 。 [1] [2] [3] [4] [5] [6] [7] [8] [9] [10] 其中,社会共有生产资料可以通过 国家拥有 、 集体拥有 、 工人自治 、 劳工合作 甚至公民持股达成。虽然社会主义种类千千万万,没有一种定义可以概括, [11] 但是每一种都认为应该由社会控制 生产资料 。 [5] [12] [13] 社会主义按是否拥有 市场 可分为两种。 [14] 不带市场的社会主义将 要素市场 和 金钱 剔除, 资本主义 下的 价值规律 也不复存在,它往往主张政府对经济的计划。这类社会主义追求避免 资本积累 、追求利润造成的浪费、不公平和 金融危机 。 [23] 相反,所谓 市场社会主义 强调在社会拥有的企业和资本分配中保留金钱、要素市场甚至利润动机的作用。这些企业的利润可以选择直接由雇员控制,或者选择以社会红利的形式发给全社会,以提升社会福利以及促进公共事业的发展。 [24] [25] [26] 社会主义计算争论 讨论了社会主义内的资源分配方法和可行性——例如有社会主义者认为,资源分配 [27] 应该基于一个通用的体力劳动指标或者是 直接基于劳动时间 [28] 。作为一项政治运动,社会主义的政治哲学主张从 改良主义 到 革命社会主义 均有分布。如 国家社会主义 主张推动生产、分配和交换全方位的 国有化 来实现社会主义; 自由意志社会主义 倡导工人传统地控制生产方式,反对国家权力来进行管理; 民主社会主义 则通过民主化进程来谋求建立社会主义。现代社会主义理论始于19世纪 知识分子 与 工人阶级 发起的批判 工业化 与 私有财产 的 政治运动 。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比如 罗伯特·欧文 曾试图建立一个自给自足并脱离资本主义社会的公社;而 圣西门 则创造了名词 socialisme ,提倡 技术官僚 与计划工业的应用。 [29] 马克思 和 恩格斯 共同设计创造了一个除去导致不合格与周期性生产过剩的 无政府状态 和资本主义生产的理想的社会制度 [30] [31] 。一个地区,谁拥有所有货币的百分之几,就相当于能拥有所有物质的百分之几。这也是通货膨胀与紧缩的原因。谁恶意抬高物价多赚百分之几,这就是资本主义剥削原理。马克思

《道德经》中有八个顶级的思维很重要 只要读懂了,你的人生道路就会变得开阔明朗

  老白(坚持每日分享 ) @laobaishare 《道德经》中有八个顶级的思维很重要 只要读懂了,你的人生道路就会变得开阔明朗 对立统一的思维 原文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译文 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 理解 一切都不是绝对的。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相互转化。这也暗示我们,顺境谦逊,戒骄戒躁;逆境刻苦,勤奋努力。 不争的思维 原文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理解 一个人一旦不争,就等于立于不败之地了。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个人不在乎得失,内心也就“也无风雨也无晴”。自然立于不败之地。但这带来的并非是消极影响。一个人正是因为不在乎得失,能忍、能隐、能退、能柔。反而可以不必出风头,不必分心,专心把事情本身做好,反而可以做出一番成绩。这才是现代人“不争是争”的理解。 逆向的思维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译文 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 理解 一个社会越是标榜忠义、礼仪,越是说明社会崩坏。凡是不能只看表面。有时候,逆向思维往往更容易接近事情的本质和真相。 利他的思维 原文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译文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理解 水能滋润万物,却从不居功,一直处在低处。得道的人愿意分享利益,处处为他人着想,践行利他精神。儒家说,仁者无敌。只有利他的人,才会有精神上的大格局,有灵魂上的高度。 战胜自己的思维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译文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 理解 相对于别人,我们更难了解自己。相对于战胜别人,我们更要战胜自己。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凡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找

商君书驭民五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