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八月, 2023的博文

賈誼

  切換目錄 賈誼 [ 編輯 ] 18 種語言 條目 討論 香港繁體 閱讀 編輯 檢視歷史 工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賈誼 西漢 思想家 、 文學家 賈太傅像(取自清乾隆年間《歷代名臣像解》) 國家 漢朝 時代 漢朝 姓 賈 名 誼 姓名 賈誼 族裔 漢族 氏族 洛陽賈氏 籍貫 雒陽 其他名號 賈生、賈太傅、賈長沙 出生 漢高祖 六年(前200年) 雒陽 逝世 漢文帝 前元十二年 (前168年) 32歲 著作 賈子新書 十卷,原58篇,現存共五十六篇: 政論上疏:《論治安策》、《 過秦論 》、《論積貯疏》、《 諫鑄錢疏 》 辭賦:《弔屈原賦》、《鵩鳥賦》、《惜誓》、《旱雲賦》、《虛賦》 評論:《 過秦論 》 賈誼 (前200年—前168年), 西漢 時期 雒陽 (今 河南省 洛陽市 東)人。由於是知名的學者,人稱 賈生 、當過 長沙 王 太傅 ,故世稱 賈太傅 、 賈長沙 。 漢朝 著名的 思想家 、 文學家 。其政論文《 過秦論 》、《 論積貯疏 》 [1] 、《 治安策 》 [2] 等,在歷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生平 [ 編輯 ] 賈誼於 漢高帝 七年出生於 雒陽 ( 河南郡 郡治所在),從小研究討論 詩經 、 書經 道理,才學過人,文筆漂亮。十八歲聞名於郡里,得到讚賞,被 河南 郡守 吳公 召致門下,成為郡守門客。 賈誼22歲時, 漢文帝 登基,擢升河南郡守吳公為 廷尉 ,賈誼也因吳公推薦當上 博士 ,是當時漢朝政府聘用的博士當中最年輕的一位。賈誼見解精闢,文帝很欣賞他,一年後被提升為 太中大夫 。 賈誼以儒學與五行學說設計一整套漢代禮儀制度,進一步代替秦制,主張「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興禮樂」,漢文帝並沒有採納 [3] 。 前178年,漢文帝想任命賈誼擔任 公卿 ,遭到 官僚 與 宗室 階層反對,丞相絳侯 周勃 、東陽侯 張相如 、馮敬等老臣上書表態反對,認為賈誼「雒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賈誼又時常在朝堂上,譏諷漢文帝寵臣 鄧通 [4] 。 文帝四年(西元前176年)賈誼被外放為 長沙王 太傅,輔佐長沙王 吳著 。至長沙赴任的途中,賈誼對貶謫不滿,又聽聞 長沙 氣候潮濕多雨,以為自己會早死。他心情悲觀失望,渡 湘江 時作了《 弔屈原賦 》,在長沙度過三年多左遷生活。任長沙王 太傅 三年時,有象徵不祥的鵩鳥飛入房屋,賈誼有感而作《 鵩鳥賦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

  中庸 [ 编辑 ] 22种语言 条目 讨论 简体 阅读 编辑 查看历史 工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条目 内容 疑欠准确 ,有待查证。   ( 2012年8月15日 ) 请在 讨论页 讨论问题所在及加以改善,若此条目仍有争议及 准确度 欠佳,会被提出 存废讨论 。   此条目介绍的是儒家四书之一。关于其他用法,请见“ 中道 ”和“ 中庸 (消歧义) ”。 《 中庸 》是 儒家 经典的《 四书 》之一。原是《 小戴礼记 》第三十一篇,作者 孔伋 。 宋朝 学者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 朱熹 则将其与《 论语 》、《 孟子 》、《 大学 》合编为《四书》。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中道及常理”之意。 [1] 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 智 、 仁 、 勇 )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而 三字经 云:“中不偏,庸不易。” 《中庸》提出,“ 天 ”赋予万物“性”。“性”是万物之所以存在的“ 理 ”。按“理”而生活,完成天所赋予的使命,就是“ 道 ”。《中庸》指出道对于人来说是各有不同的。区别,调整各种不同的使命,使之成为大家都遵守的原则,被称为“修道”,即“教”。“性”、“道”、“教”之论指出了人被“天”赋予使命以及使命的重要性。这也是全篇的宗旨。 [2] 强调“ 诚 ”的重要,诚即是《 大学 》中所述说的“ 诚意 ”。“诚”是人先天的本性,“明”是与“诚”相生的。由诚而达到明,再由明至于诚。 [3] “ 不诚无物 ”,至诚的人才能充分的发挥本性与感化人群,进而成为人们的最高典范。朱熹特将中庸重新编订,分成三十三章,称为中庸章句,大致是论述下列三重点:(1)首言道出于天,而道的本体备于己而不可离,遵此道而修是为教。(2)次言存养省察之要,重在戒慎恐惧以慎独。(3)终言天地育养万物,圣神功化之极的至高境界-无声无臭。《中庸》一文中多次引用 孔子 的言论及《 诗经 》的篇章以解释其理念。 争议 [ 编辑 ] 作者 [ 编辑 ] 作者是谁尚无定论,一说是 孔子 嫡孙 子思 (即孔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