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賈誼

 


賈誼[編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賈誼
西漢思想家文學家
賈誼
賈太傅像(取自清乾隆年間《歷代名臣像解》)
國家漢朝
時代漢朝
姓名賈誼
族裔漢族
氏族洛陽賈氏
籍貫雒陽
其他名號賈生、賈太傅、賈長沙
出生漢高祖六年(前200年)
雒陽
逝世漢文帝前元十二年 (前168年)
32歲
  • 賈子新書十卷,原58篇,現存共五十六篇:
  • 政論上疏:《論治安策》、《過秦論》、《論積貯疏》、《諫鑄錢疏
  • 辭賦:《弔屈原賦》、《鵩鳥賦》、《惜誓》、《旱雲賦》、《虛賦》
  • 評論:《過秦論

賈誼(前200年—前168年),西漢時期雒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人。由於是知名的學者,人稱賈生、當過長沙太傅,故世稱賈太傅賈長沙漢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其政論文《過秦論》、《論積貯疏[1]、《治安策[2]等,在歷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生平[編輯]

賈誼於漢高帝七年出生於雒陽河南郡郡治所在),從小研究討論詩經書經道理,才學過人,文筆漂亮。十八歲聞名於郡里,得到讚賞,被河南郡守吳公召致門下,成為郡守門客。

賈誼22歲時,漢文帝登基,擢升河南郡守吳公為廷尉,賈誼也因吳公推薦當上博士,是當時漢朝政府聘用的博士當中最年輕的一位。賈誼見解精闢,文帝很欣賞他,一年後被提升為太中大夫

賈誼以儒學與五行學說設計一整套漢代禮儀制度,進一步代替秦制,主張「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興禮樂」,漢文帝並沒有採納[3]

前178年,漢文帝想任命賈誼擔任公卿,遭到官僚宗室階層反對,丞相絳侯周勃、東陽侯張相如、馮敬等老臣上書表態反對,認為賈誼「雒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賈誼又時常在朝堂上,譏諷漢文帝寵臣鄧通[4]

文帝四年(西元前176年)賈誼被外放為長沙王太傅,輔佐長沙王吳著。至長沙赴任的途中,賈誼對貶謫不滿,又聽聞長沙氣候潮濕多雨,以為自己會早死。他心情悲觀失望,渡湘江時作了《弔屈原賦》,在長沙度過三年多左遷生活。任長沙王太傅三年時,有象徵不祥的鵩鳥飛入房屋,賈誼有感而作《鵩鳥賦》。《弔屈原賦》和《鵩鳥賦》是他的騷體賦代表作。

漢文帝七年(前173年)、漢文帝突然想起賈誼,召賈誼回長安,問以鬼神之事,夜半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關於此事後世有爭論;李商隱頗為賈誼不平,有詩吟「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為賈生不得重用而嘆息。

不久,漢文帝拜賈誼為自己愛子梁王劉揖的太傅。賈誼除太傅責任以外,主要寫政論文來表達個人觀點,勸諫漢文帝,《治安策》、《論積貯疏》是他這時的代表作。其政論文既有戰國縱橫家古文的餘風,又有法家韓非子等人論證嚴謹風格的影響,洋洋灑灑,文采斐然。賈誼的辭賦可謂上承屈原宋玉,下開枚乘司馬相如,是從楚辭發展到漢賦的重要橋樑。

漢文帝十一年(前169年),梁王墜馬而死,諡懷,史稱梁懷王。賈誼認為自己沒有做好輔導親王的職責,終日哭泣,於第二年憂鬱而終,得年33歲。

成就[編輯]

賈誼雖然早逝,但其文采與見識深受後人讚嘆。司馬遷在《史記》中作《屈原賈生列傳》;《漢書》也有《賈誼傳》。後來的文人對他的評價極多,唐代裴度〈寄李翱書〉:「賈誼之文,化成之文也,鋪陳帝王之道,昭昭在目。」。臺灣作家柏楊在翻譯《資治通鑑》曾寫道:「治安策原文,已不可得。司馬光在殘篇中,摘錄他認為重要的部份,連『六個長嘆』,都不能完整。」

農本主義思想[編輯]

賈誼在《論積貯疏》中指出:「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月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殘賊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將泛,莫之振救。」賈誼認為工商「末」業敗壞社會風俗。他主張抑末強本,「今驅民而歸之農,皆著於本,使天下各食於力。末技、游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則蓄積足而人樂其所矣。」

賈誼上書《諫鑄錢疏》提出反對民間私人鑄錢,主張把銅業收歸國有,統一鑄幣權,規定標準的「法錢」,「輕則以術斂之,重則以術散之」,增加財政收入。

主要作品[編輯]

  • 賈子新書十卷,原58篇,現存共五十六篇:
  • 政論上疏:《論治安策》、《過秦論》、《論積貯疏》、《諫鑄錢疏
  • 辭賦:《弔屈原賦》、《鵩鳥賦》、《惜誓》、《旱雲賦》、《虛賦》
  • 評論:《過秦論

遺跡[編輯]

長沙因為他和屈原的影響而被稱為「屈賈之鄉」,賈誼在長沙的故居也一直被保留下來,相傳南北朝時還遺留他挖的井、他的石坐床和親手栽種的柑樹。到了宋代他的故居被改建成賈誼祠。時更在祠中增祀屈原,改為屈賈祠,至今仍是供人憑弔的古蹟。

參考文獻[編輯]

  1. ^ 治安策原文及譯文.
  2. ^ 論積貯疏原文及譯文.
  3. ^ 《漢書》卷48:(賈)誼以為漢興二十餘年,天下和洽,宜當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草具其儀法,色上黃,數用五,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謙讓未皇也。 顏師古注曰:「皇,暇也。自以為不當改制。」
  4. ^ 《風俗通義》卷二:是時,(賈)誼與鄧通俱侍中同位,誼又惡通為人,數廷譏之,由是疏遠,遷為長沙太傅。

參見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道德经》中有八个顶级的思维很重要 只要读懂了,你的人生道路就会变得开阔明朗

  老白(坚持每日分享 ) @laobaishare 《道德经》中有八个顶级的思维很重要 只要读懂了,你的人生道路就会变得开阔明朗 对立统一的思维 原文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译文 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 理解 一切都不是绝对的。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相互转化。这也暗示我们,顺境谦逊,戒骄戒躁;逆境刻苦,勤奋努力。 不争的思维 原文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理解 一个人一旦不争,就等于立于不败之地了。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个人不在乎得失,内心也就“也无风雨也无晴”。自然立于不败之地。但这带来的并非是消极影响。一个人正是因为不在乎得失,能忍、能隐、能退、能柔。反而可以不必出风头,不必分心,专心把事情本身做好,反而可以做出一番成绩。这才是现代人“不争是争”的理解。 逆向的思维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译文 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 理解 一个社会越是标榜忠义、礼仪,越是说明社会崩坏。凡是不能只看表面。有时候,逆向思维往往更容易接近事情的本质和真相。 利他的思维 原文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译文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理解 水能滋润万物,却从不居功,一直处在低处。得道的人愿意分享利益,处处为他人着想,践行利他精神。儒家说,仁者无敌。只有利他的人,才会有精神上的大格局,有灵魂上的高度。 战胜自己的思维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译文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 理解 相对于别人,我们更难了解自己。相对于战胜别人,我们更要战胜自己。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凡是在自己身上找...

十四点和平原则

  十四点和平原则 (英语: Fourteen Points )是为和平协商结束一战,以和平为原则的声明。它的大纲由 美国总统 伍德罗·威尔逊 于1918年1月在美国国会上关于战争目的和和平条款的演说中提出。欧洲人总体欢迎威尔逊的原则 [参1] 。 十四点和平原则后来成为美国在 巴黎和会 中的主张,其中设立国际和平机构落实成为 国际联盟 。在 国际关系 中被视为 理想主义 的典范之一。 目录 1 背景 2 十四点和平原则的要点 3 分析 4 评价 5 注解 6 参考文献 7 参考书目 8 参见 背景 [ 编辑 ] 十四点和平原则为威尔逊总统于1918年1月8日向美国国会致词时所列举之一般作战目标,后来又另作多次补充 [注1] 。早在三天之前(1月5日), 英国 首相 大卫·劳合·乔治 向英国 下议院 致词时,也曾提出若干与十四点和平原则相似之原则。不过由于美国声望较高 [注2] ,与英、法、意等国多次协调,各方观点渐趋接近,协约国各国最终勉强同意,以十四点和平原则作为议和之指导纲领,并在11月5日正式通知德国政府 [参2] 。 十四点和平原则的要点 [ 编辑 ] 十四点和平原则的要点: [注3] 无秘密外交。 航海自由。 消除国际贸易障碍。 限制军备。 平等对待殖民地人民。 德军撤出俄国领土。 恢复比利时独立性。 德国归还 亚尔萨斯 及 洛林 予法国。 根据民族性原则,重塑意大利边境。 奥匈帝国 的民族自决。 同盟国 撤出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黑山。 奥斯曼帝国 的民族自决。 恢复波兰独立性。 成立 国际联盟 以维持世界和平。 分析 [ 编辑 ] 十四点和平原则为理论与实际的综合体。第六至第十三等八点,均属协约国作战之目标;第一至第五点,为抽象的国际政治原则,第十四点则是试图建立弥平国际战争保障世界和平之机构,为威尔逊政治理想的重心 [参2] 。 十四点和平原则虽然被联军接受为巴黎和会之指导纲领,但是十四点和平原则受到许多因素影响之下,事后未能完全实现。例如:有关俄国、法国、比利时、巴尔干之撤军,波兰之重建,及组织国际联盟等项实现外,关于外交公开、公海航行自由、撤除关税壁垒等,则未能实现 [参2] 。 评价 [ 编辑 ] 十四点和平原则代表威尔逊的政治理想,成为美国在巴黎和会的重要主张,也造就国际联盟的诞生,而他本人亦因此获得1919年 诺贝尔和平奖 。 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