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人文主义(英语:Humanism),又译人本主义、人类主义[1]、人道主义[2][3](译为人道主义时常与另一种人道主义(英语:Humanitarianism)混用)是一种基于理性和仁慈为哲学理论的世界观。作为一种生活哲学,人文主义从仁慈的人性获得启示,并通过理性推理来指导[4]

 

人文主义[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人文主义(英语:Humanism),又译人本主义、人类主义[1]、人道主义[2][3](译为人道主义时常与另一种人道主义(英语:Humanitarianism)混用)是一种基于理性和仁慈为哲学理论的世界观。作为一种生活哲学,人文主义从仁慈的人性获得启示,并通过理性推理来指导[4]

人文主义以理性推理为思想基础,以仁慈博爱为基本价值观。个人兴趣、尊严、思想自由、人与人之间的容忍和无暴力相处等,都是人文主义内涵范畴。同时,与人本主义心理学人道主义关系密切。

除了一般无宗教的世俗人文主义外,也存在有宗教的人文主义,在各个主要宗教中,人文主义一般与该宗教的信仰和传统相结合。有些人文主义还认为,人有需要参加仪式和规则,并组织一些团体来满足这种需要。相比唯物主义,人文主义注重人的精神心灵;另一方面,人文主义注重理性。因此,有无神论的人文主义者认为,和理性精神相违背的神灵崇拜的宗教精神,并不是人文主义。

词源及定义[编辑]

“humanism”一词来源于拉丁语的“人性”(humanitas)一词,后者最早由西塞罗用来描述与自由教育有关的价值观,在当时自由教育这一概念类似于今天的艺术、哲学、历史、文学。这个词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以意大利语“umanista”再度出现,在十六世纪传入英语世界,不过当时这个词并非以humanism的形式描述思想,而是以humanist的形式代指一群研究和倡导基于古典文学的教育的人[5]。19世纪早期,以“humanismus”的形式传入德语,之后再从德语以学术上的对古典文学的倡导及对非宗教性生活的追求这两种意义传回英语[6]。“humanism”这一概念于不晚于1901年传入中国[7],而人文主义一词则出现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8]

可能是巴伐利亚神学家弗里德里希·伊曼努尔·尼特哈默尔创造了人文主义一词,用以描述他计划在德国中学开设的古典学课程。不久后,格奥尔·沃伊特雅各·布克哈特在内的一批学者采用了这个术语[9]。在20世纪,这个词的含义被进一步完善,成就了其当代含义,即对生活的自然主义态度,关注人类的福祉和自由[10]

人文主义思想的历史[编辑]

古希腊[编辑]

古希腊西方,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也提出一些早期人文主义思想观点。

文艺复兴时期[编辑]

现代生产方式出现,不但动摇中世纪社会基础,而且确立个人价值,肯定现实生活意义,促进世俗文化发展,由此形成与宗教神权文化对立之思想——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肯定人是生活创造者和主人,他们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科学为人生谋福利,教育发展人的个性,即要求把思想、感情、智慧都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因此,人文主义的学者和艺术家提倡人性以反对神性,提倡人权以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人身依附。[11]

现代[编辑]

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对人类自身反思越发明显。随着冷战开始,1960年代后,美国西欧爆发一系列反传统运动民权运动女权运动、以及20世纪末崛起的LGBT权利运动后,西方国家趋向世俗化,无宗教信仰者的比例日益增加。人文主义的主张及理念,为无宗教信仰者提供一个近似宗教的信仰和价值观。

参见[编辑]

概念[编辑]

代表著作[编辑]

参见[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1. ^ 蔡仲; 肖雷波. STS: 从人类主义到后人类主义. 《哲学动态》. 2011, (11): 79–81 [2021-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2).
  2. ^ 杨寿堪. 人文主义: 传统与现代.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5: 92–98 [2021-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1).
  3. ^ 胡翠娥. “人文主义” 还是 “人道主义”?——从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想的译介论学术著作中的术语翻译. 《中国科技术语》. 2020, 22 (4): 69 [2021-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1).
  4. ^ Definition by IHS: Humanism is a philosophy of life inspired by humanity and guided by reason.[2008-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5).
  5. ^ Mann 1996Copson 2015,第1-2页.
  6. ^ Copson 2015,第1–2页;Fowler 1999,第18–19页.
  7. ^ 章, 可. 现代中国“人文主义”的起源:以译词为中心的研究(1901-1922)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2009 [2021-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2).
  8. ^ 钟, 谟智. 人文主义的由来和定位.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9, (02): 108–111 [2021-08-26]ISSN 1003-3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1). 因在文艺复兴时代非常重视古代文化(而不仅仅如字面所表示的文学、艺术),就垫上一个“文”字,故译作“人文主义”,这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才在中国出现的合成词。
  9. ^ Davies 1997,第9–10页.
  10. ^ Copson 2015,第3–4页.
  11. ^ 外國美術簡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62.

来源[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道德经》中有八个顶级的思维很重要 只要读懂了,你的人生道路就会变得开阔明朗

  老白(坚持每日分享 ) @laobaishare 《道德经》中有八个顶级的思维很重要 只要读懂了,你的人生道路就会变得开阔明朗 对立统一的思维 原文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译文 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 理解 一切都不是绝对的。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相互转化。这也暗示我们,顺境谦逊,戒骄戒躁;逆境刻苦,勤奋努力。 不争的思维 原文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理解 一个人一旦不争,就等于立于不败之地了。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个人不在乎得失,内心也就“也无风雨也无晴”。自然立于不败之地。但这带来的并非是消极影响。一个人正是因为不在乎得失,能忍、能隐、能退、能柔。反而可以不必出风头,不必分心,专心把事情本身做好,反而可以做出一番成绩。这才是现代人“不争是争”的理解。 逆向的思维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译文 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 理解 一个社会越是标榜忠义、礼仪,越是说明社会崩坏。凡是不能只看表面。有时候,逆向思维往往更容易接近事情的本质和真相。 利他的思维 原文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译文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理解 水能滋润万物,却从不居功,一直处在低处。得道的人愿意分享利益,处处为他人着想,践行利他精神。儒家说,仁者无敌。只有利他的人,才会有精神上的大格局,有灵魂上的高度。 战胜自己的思维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译文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 理解 相对于别人,我们更难了解自己。相对于战胜别人,我们更要战胜自己。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凡是在自己身上找...

十四点和平原则

  十四点和平原则 (英语: Fourteen Points )是为和平协商结束一战,以和平为原则的声明。它的大纲由 美国总统 伍德罗·威尔逊 于1918年1月在美国国会上关于战争目的和和平条款的演说中提出。欧洲人总体欢迎威尔逊的原则 [参1] 。 十四点和平原则后来成为美国在 巴黎和会 中的主张,其中设立国际和平机构落实成为 国际联盟 。在 国际关系 中被视为 理想主义 的典范之一。 目录 1 背景 2 十四点和平原则的要点 3 分析 4 评价 5 注解 6 参考文献 7 参考书目 8 参见 背景 [ 编辑 ] 十四点和平原则为威尔逊总统于1918年1月8日向美国国会致词时所列举之一般作战目标,后来又另作多次补充 [注1] 。早在三天之前(1月5日), 英国 首相 大卫·劳合·乔治 向英国 下议院 致词时,也曾提出若干与十四点和平原则相似之原则。不过由于美国声望较高 [注2] ,与英、法、意等国多次协调,各方观点渐趋接近,协约国各国最终勉强同意,以十四点和平原则作为议和之指导纲领,并在11月5日正式通知德国政府 [参2] 。 十四点和平原则的要点 [ 编辑 ] 十四点和平原则的要点: [注3] 无秘密外交。 航海自由。 消除国际贸易障碍。 限制军备。 平等对待殖民地人民。 德军撤出俄国领土。 恢复比利时独立性。 德国归还 亚尔萨斯 及 洛林 予法国。 根据民族性原则,重塑意大利边境。 奥匈帝国 的民族自决。 同盟国 撤出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黑山。 奥斯曼帝国 的民族自决。 恢复波兰独立性。 成立 国际联盟 以维持世界和平。 分析 [ 编辑 ] 十四点和平原则为理论与实际的综合体。第六至第十三等八点,均属协约国作战之目标;第一至第五点,为抽象的国际政治原则,第十四点则是试图建立弥平国际战争保障世界和平之机构,为威尔逊政治理想的重心 [参2] 。 十四点和平原则虽然被联军接受为巴黎和会之指导纲领,但是十四点和平原则受到许多因素影响之下,事后未能完全实现。例如:有关俄国、法国、比利时、巴尔干之撤军,波兰之重建,及组织国际联盟等项实现外,关于外交公开、公海航行自由、撤除关税壁垒等,则未能实现 [参2] 。 评价 [ 编辑 ] 十四点和平原则代表威尔逊的政治理想,成为美国在巴黎和会的重要主张,也造就国际联盟的诞生,而他本人亦因此获得1919年 诺贝尔和平奖 。 十四...